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當前位置:首頁 > 世界之最 > 藝術之最 發佈時間:2016-11-21編輯:小TOP仔來源:www.top123.biz閱讀數: 手機閱讀

就主要人物而言,小說都交代了結局。裴果提的哥哥丹尼爾帶著艾米麗去了澳大利亞,米古治太太和米考伯先生也一塊上船。他們在新世界獲得了幸福生活。大衛迎娶了漂亮而天真的多拉·斯彭洛,後者在流產後撒手人環。大衛最終回到了賢惠的阿格尼絲身邊,過上了幸福生活。他和阿格尼絲生育了至少四個孩子,並將其中的一位命名為貝西·特洛烏德。

包法利夫人》(法文:Madame Bovary),是福樓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856年開始在《巴黎雜誌》上連載,一開始因內容太過敏感而被指控為淫穢之作,批評這部書「違反公共和宗教、道德及善良風俗」,並要求刪除一些片段,福樓拜堅持不刪改一字,1857年2月7日經法院審判無罪,福樓拜開始聲名大噪。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d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top10/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十大</a></a>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包法利夫人》被視為是「新藝術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書中主角愛瑪·魯奧是一位農莊長大的女孩,美麗但不文靜,因為父親腿骨折受傷而認識了平凡的小鎮醫生夏爾·包法利,包法利為她的美貌而傾倒,向她求婚,在成為包法利夫人後,平淡的婚姻生活讓愛瑪大失所望,她沉浸在追求炙熱愛情的美夢中,先後結識了才華洋溢的年輕人賴昂和俊朗的貴族魯道夫,併發生了出軌的行為,忽略了丈夫和新生的孩子,使她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魯道夫只是一個逢場作戲的花花公子,在厭倦了愛瑪的肉體之後,他決定拋棄愛瑪而到盧昂去找另一個情婦。愛瑪知道後氣得大病一場。病好以後,她想痛改前非,開始重新生活。包法利醫生帶她去盧昂看戲解悶,湊巧在劇場裡遇到了愛瑪曾為之心動的賴昂。兩人舊情復燃,她藉口學鋼琴之名義,偷偷跟賴昂幽會。陷入熱戀的她,從服裝商人勒內那兒賒購了大量的服飾打扮自已,累積大量債務。迫使愛瑪瞞著丈夫把房產權抵押了債務,不斷的借債與不斷的典當,使得愛瑪陷入困境,法院限定愛瑪在二十四小時內,把全部八千法郎的借款還清。她求助於情人賴昂,暗示要他盜用公款,賴昂卻對她冷漠以待。最後愛瑪在絕望之餘吃下砒霜,痛苦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包法利先生受到嚴重打擊,不久也死了,愛瑪遺下的女兒寄養在姨母家裡,因姨母家窮,後來進了紗廠。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d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top10/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十大</a></a>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據考證,包法利夫人是一個真實社會事件的改編。包法利醫生正是福樓拜父親的學生、外科醫生德拉馬爾,是一名鄉下醫生,德拉馬爾醫生早年喪偶,1839年娶了農場主女兒、17歲的德爾菲娜,也就是愛瑪的原型。後來妻子德爾菲娜與人通姦,最後走上自殺的絕路。

福樓拜在作品裡透過無數的繁瑣細節描寫包法利夫人的心理狀態,在跟魯道夫歡好之後,她很興奮的說:「我有一個情人了!我有一個情人了!」,故事中許多性暗示展現愛瑪在性方面的飢渴,例如她在賴昂的房間裡一會兒用他的梳子梳頭髮,一會兒用牙齒咬著賴昂的煙斗柄。這部書展示了法國第二共和國時期的社會風貌,福樓拜常說:「包法利夫人就是我」[1]。他對作品完美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1800頁正反兩面寫滿的《包法利夫人》草稿刪節到最後只剩下500頁。包法利夫人被稱為十九世紀不朽名著,並直接影響到二十世紀的喬伊斯、普魯斯特等大作家。

白鯨記》(Moby-Dick; or, The Whale)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白鯨記》這個名字說的是一頭叫莫比·迪克Moby Dick)的白色抹香鯨,並不是白鯨這個鯨魚的種。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d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top10/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十大</a></a>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d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top10/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十大</a></a>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全書有442頁,共分成135章,而節選版只有84章,因為篇幅過度冗長,曾一度認為不適合青少年讀者閱讀,在英國多次被退稿,1851年出版,讀者反應十分冷淡,第一年只賣出5本,一直到《白鯨記》出版了七十年(1920年)後,梅爾維爾在美國文學的地位才獲得重新評價(可惜梅爾維爾已在1891年9月28日去世,無法看到自己的成就),福克納說過:「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至今日,《白鯨記》已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白鯨記》故事結構簡單,是一部以海上捕鯨業為題材的小說,一位名叫亞哈(Ahab)的「裴廓德號」(Pequod,IPA:ˈpikwɒt,或譯為披谷德號)捕鯨船船長帶領全體船員,追捕一條叫做「莫比·迪克」(Moby Dick)的大白鯨的歷險過程。

亞哈是一名意志堅定的船長,聰明、自大,他在海上四十年,有十分豐富的航海和捕鯨經驗,對各個大洋的海況和鯨魚的分佈都非常熟悉。在一次捕鯨過程中,亞哈被一隻名叫莫比·迪克的抹香鯨咬斷了一條腿,從此決心一定要捕殺莫比·迪克。他說:「不要對我不尊敬,就算是太陽得罪我,我也會出手痛擊。」

「裴廓德號」出航時聘僱了來自紐約的以實瑪利(Ishmael)和科科伏柯島(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嶼)上食人族的王子魁魁格(Queequeg),以實瑪利厭煩了陸上枯燥乏味的生活,於是決定到海上冒險,在旅店中,認識了標槍手魁魁格,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很好的朋友,並一起登上了捕鯨船「裴廓德」號。對宗教、種族,以實瑪利有自己的認識,他說:「寧願與一個清醒的食人族土著同床,也不要與一個酗酒的基督徒交往。」整個故事幾乎是用以實瑪利為第一人稱來描述,本書第一章第一句是:「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成為文學史上最為著名的開場白之一。

呼嘯山莊》(英文:Wuthering Heights、呼嘯山莊),世界文學名著,英國文學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的小說,也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說,

《呼嘯山莊》於1847年首度出版。當時因為內容對人性醜惡的描寫而遭致非議,被稱為是一本「可怕而野蠻」的書,書中寫盡了寂寥的荒野、偏僻的古堡、粗暴的愛情,氣氛陰鬱而濃厚,被當時人所不容。一直以來其姊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較受評論家歡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小說逐漸的被主流社會所認同,並且被認為是勃朗特三姐妹所有作品中最為出色的一部。[1]艾米麗獨特的氣質,對世界的感悟,對荒原的依戀和描寫,給這部小說增添了獨特的審美意味,這是這部小說明顯不同於維多利亞時代其他小說的原因。其中也繼承了象徵、恐怖和神秘等哥特小說手法。

小說的背景是十八世紀英格蘭北部的約克郡,來自城市的年輕人洛克伍德租下了沼澤地的畫眉田莊,在一次拜訪房東希斯克利夫的過程中,發現了隱藏在呼嘯山莊裡的一段過往:

呼嘯山莊過去的主人老恩肖(Earnshaw)一次去利物浦辦事,帶回一個身分不明的吉普賽男孩,將他取名為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這位小男孩奪去了老主人對長子辛德利(Hindley)以及女兒凱薩琳(Catherine)的寵愛,他逐漸遭到辛德利的怨恨,但與凱薩琳日久生情。老恩肖死後,辛德利與妻子法蘭西絲繼承了山莊,為了報復,他把希斯克利夫貶為奴僕,並百般迫害。而凱薩琳儘管仍深愛希斯克利夫,卻為了金錢和地位,嫁給了富有、英俊的畫眉田莊主人埃德加·林頓(Edgar Linton),希斯克利夫因而在暴風雨之夜憤而出走。

三年後,希斯克利夫再次回到沼澤地,他已成為一位富有的紳士,決定報復迫害他的辛德利,以及奪走他愛人的埃德加。他首先以賭博的方式剝奪了辛德利的財產與呼嘯山莊,將辛德利的兒子哈里頓培養成一個粗鄙、無知的僕人。之後,他還誘騙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貝拉(Isabella)與之私奔,造成林頓兄妹失和。埃德加與希斯克利夫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使得凱薩琳內心掙扎不已,痛苦不堪的她最後在生產中死去,留下了女兒小凱薩琳。而伊莎貝拉則在婚後不堪虐待,逃到城市裡並生下了兒子林頓。

希斯克利夫仍不滿足,他強迫埃德加交出伊莎貝拉的兒子林頓,之後又設法迫使他的女兒小凱薩琳,嫁給體弱多病的林頓。埃德加不久後病死了,遺產與畫眉田莊全成為外甥林頓的財產,而林頓不久後也死去,財產最終落入希斯克利夫的手裡,小凱薩琳也被永遠監禁在呼嘯山莊中。復仇得逞了,但他卻感到內心的空虛,甚至將凱薩琳的棺木掘開,希望能與她長相廝守,最後不吃不喝、苦戀而亡。在他死後,小凱薩琳和哈里頓兩人相愛,繼承了山莊與田莊的產業,上一代不圓滿的愛情在下一代得到了補償。希斯克利夫對凱薩琳的愛是粗暴的,卻也是無可取代的。

卡拉馬佐夫兄弟》(俄文:￿￿￿￿￿￿́￿￿￿￿￿￿ ￿￿￿￿￿￿￿￿￿￿￿￿́￿￿￿￿￿￿￿￿、英文:The Brothers Karamazov)是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通常也被認為是他一生文學創作的巔峰之作。這部鴻篇巨製在經歷了《俄國導報》上兩年的連載後,於1880年完成。他曾構想將其作為他的一部更宏大的作品《一個偉大罪人的一生》(The Life of a Great Sinner)的第一部分,然而未能如願,他在《卡拉馬佐夫兄弟》完成後僅四個月就辭世了。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d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top10/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十大</a></a>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整部小說有兩個層次:從表面上看這是一樁弒父案,而受害人的幾個兒子在某種程度上有串謀之嫌;但深層次上,這是一幕關於人精神的戲劇,講述了一個信仰、猜忌、理智與自由意志間的道德角鬥。這部小說寫作於俄羅斯的舊魯薩,而整個故事也發生於這座小鎮。

自從出版以來,這部作品曾被西格蒙德·佛洛伊德[2]、阿爾伯特·愛因斯坦[3]、教宗本篤十六世[4]以及傳記作家康斯坦丁·莫丘利斯基(Konstantin Mochulsky)[5]等在不同領域的人物評價為具有極高的成就。

陀思妥耶夫斯基於1878年開始寫作《卡拉馬佐夫兄弟》。小說的發端就能發現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深受的幾處影響的痕跡。例如他此時深受俄國哲學家和思想家Nikolai Fyodorovich Fyodorov的影響。Fyodorov推崇基督教中「凡人通過向耶穌對先輩的過錯進行彌補達到救贖與重生,從而達到天下大同」的理念。

宗教與哲學雖深刻影響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筆下人物的命運,然而一個更大的悲劇卻徹底改變了小說的命運。1878年5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年僅3歲的兒子阿遼沙 離開了人世,這也打斷了小說的進度。陀斯妥思耶夫斯基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因為他兒子正是死於是家族遺傳的癲癇病。他將對於兒子離世的悲傷寫在小說中,將阿遼沙這個與兒子同名的人物設定為貫穿始末的英雄並賦予它所有為自己敬仰與尋求的美德。這份心痛也被揉和進了小說中退伍上尉斯涅吉遼夫 與他的兒子伊柳沙 的故事中。

一段個人經歷也影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讓他選擇以一場弒父案作為小說的主要情節。19世紀5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傳播反政府言論而被放逐至西伯利亞,成為強制勞工。那段時期,他遇到了一個名叫Ilyinsky的年輕人,他被指控謀財弒父而被放逐至此。大約十年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得知是Ilyinsky乃是被誤判的,且在真正的殺人犯伏法之後才得以無罪釋放。這個事件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直接體現在了這部小說中,更成為了推動情節發展的決定力量。不僅如此,老卡拉馬佐夫的大兒子德米特裡的許多體貌特徵和性格特點也都與Ilyinsky很相似。

戰爭與和平》(俄文:￿￿￿￿￿￿￿￿￿￿ ￿￿ ￿￿￿￿￿￿),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的作品。本書於1865年到1869年出版,講述歐洲拿破崙時期的俄羅斯所發生的事。《戰爭與和平》自從問世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故事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d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top10/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十大</a></a>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戰爭與和平》擁有許許多多真實的人物,如拿破崙、亞歷山大一世,不過小說也塑造了虛構的人物。人物在第一卷與第二卷依序進入故事情節當中。小說的故事主軸與歷史背景十分龐大,但重點主要放在三個貴族家庭:別祖霍夫、保爾康斯基以及羅斯托夫在十九世紀初期於戰爭與生活中的體驗。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d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top10/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十大</a></a>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戰爭與和平》還有一點突破傳統:雖然身為歷史小說,理應由記敘文組成,但是托爾斯泰從第二捲起慢慢塞入了一些專題性的議論文,以討論他對歷史、戰爭、權力等的看法。尾聲的第二部分甚至完全跳脫故事框架,一針見血地分析並道出了故事的主題。

藝術之最hot榜單

藝術之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