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毛公鼎

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之最 > 中國文物 發佈時間:2015-06-10編輯:小TOP仔來源:www.top123.biz閱讀數: 手機閱讀

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中國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是毛公鼎。該鼎高53.8釐米,腹深27.2公分,口徑47.9公分,重34.7公斤,大口圓腹,口沿有一道重環紋飾,上有兩隻大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兩耳高聳,花紋簡潔,外形古樸。鼎內有一首銘文,共有497字。

毛公鼎製作於西周時期,於清道光末年在陝西岐縣.出土,現珍藏於台灣地區台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所鑄造的青銅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註 1],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註 3]之譽,現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三寶」之一。

銘文最長的青銅器 毛公鼎

毛公鼎的傳承

據賀世明考證,《毛公鼎》於清宣宗道光23年(1843年)在陝西岐山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被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所挖掘,北京永和齋古董商蘇兆年、蘇億年兄弟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密藏於西安[6]。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便把鼎內銘文摹繪成雙鉤圖,寄給浙江嘉興名士徐同柏,寫了《周毛公鼎考釋》文章。

清文宗咸豐2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手中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後,其孫陳孝笙於宣統2年(1910年)以萬兩白銀將鼎轉售給兩江總督端方,後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勝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5萬美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藏在上海寓所未能帶走。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購得《毛公鼎》,日本人無法查知它的下落。葉恭綽囑咐其姪葉公超:「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我把《毛公鼎》託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毛公鼎》幾經易手,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拼死保護,死不承認知道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姪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葉公超被釋放後,於1941年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佔,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運回上海。後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巨商陳詠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年陳詠仁將《毛公鼎》捐獻給國民政府,次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

1948年,大量故宮珍貴文物隨中華民國政府至台灣,《毛公鼎》亦在其中,現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的價值

《毛公鼎》腹內500字金文是全世界鑄銘青銅器中最多者,冊命文訓誥辭華美且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代表作,郭沫若認為《毛公鼎》:「銘全體氣勢頗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此於宣王之時為宜」,並譽「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李瑞清在《毛公鼎》銘拓跋文說道:「《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故列名晚清「四大國寶」、「海內三寶」之一,為「故宮三寶」中歷史最久遠的一件器物。

中國文物hot榜單

中國文物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