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鄭和

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之最 > 中國人類 發佈時間:2016-11-30編輯:小TOP仔來源:www.top123.biz閱讀數: 手機閱讀

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鄭和

今天TOP世界之最網給大家介紹一下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他是誰了?麥哲倫?不,這位號稱世界第一的最早的航海其實是中國明朝的太監,鄭和。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上最早的航海家,鄭和

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是我國明代的鄭和。鄭和出生於今天的雲南省昆明,原本姓馬,是回族人。因為他擔任了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太監,所以被稱為「三保太監」。明朝初期正是太平盛世,當時中國的製程發展和航海科技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鄭和就在這

個時候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一共享了28年的時間。在這28年間,鄭和的船隊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曾經到達東海岸和紅海海口。近幾年,甚至有科學家提出鄭和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72年就已經發現了美洲。鄭和下西洋進行貿易和訪問的壯舉不僅宣揚了國威,加深了中國和所到各地貿易與文化的交流,更為世界的航海史書寫了光輝的一筆。他所撰寫的《鄭和航海圖》和《鍵位編》成為了最重要的古代航海資料。在他的航海筆錄屮詳細記載了沿途的見聞,其中包括和海盜的周旋以及在蘇門答臘國發生的衝突。這些史料的記載更加深了人們對鄭和這個有勇有謀的航海家的敬佩之情。

鄭和(1371年9月23日-1433年),原姓名文彬,字和,回族,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是大明國奉佛信官。奉明成祖令進行七次航行,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裡,足繞地球三週有餘。

鄭和是回族人,其阿拉伯名為哈兒只·馬哈茂德·贍思丁(￿￿￿￿￿￿￿￿ ￿￿￿￿￿￿￿￿￿￿ ￿￿￿￿￿￿ ￿￿￿￿￿￿￿￿￿￿‎ Hajji Mahmud Shamsuddin),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是元朝初期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拉(又稱為不花剌國)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後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哈只米的納,祖母溫氏。父親原名米裡金,漢名馬哈只(馬姓是中文化的阿拉伯文「穆罕默德」),襲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東南亞考察論鄭和》摘自某文考證,說鄭和的生日是陰曆八月二十三日(1371年9月23日);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接受了宮刑而成為宦官之後,服侍燕王朱棣。永樂元年(1403年),國師姚道衍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一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武功高強,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根據明代御用相士中書舍人袁忠徹記述:「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有意選派鄭和領兵出洋,曾徵詢袁忠徹,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統督以往,所至威服。」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收納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嗣子,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衛千戶,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清朝太平天國時期,馬府毀於戰火,室家蕩然無存。鄭和後裔至今已傳至第21代。

事蹟

鄭和航海生涯,始於永樂元年,先是出使暹羅,永樂二年出使日本,年底會朝復命。跟著是奉敕七下西洋。前後共出洋九次。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上最早的航海家,鄭和

鄭和出使暹羅國

永樂元年(1403年),太監鄭和等奉差出使暹羅國。經廣州大星洋,忽遇風濤,鄭和祈天妃保佑,風平浪靜。出使過程中鄭和船隊舟師沿途累次校正針路,牽星圖樣,海島水勢山形,畫成圖樣。鄭和歸來後,奉命整理天妃廟。

鄭和出使日本國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

永樂二年(1404年)倭寇騷亂直隸、浙江,明成祖派遣中官鄭和往日本,奉敕討賊,由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1405年日本王源道義遣使,獻上在壹歧,對馬等島所俘獲的倭寇;乃命來使按其本國法處置,令一人生火,將倭寇上蒸籠蒸殺。明成祖嘉獎源道義勤誠,遣鴻廬寺少卿潘賜,內官王進等齎璽書冕服,賜日本王,令十年一貢。

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同時受明朝封賞,並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有人對「鄭和出使日本」的真實性存疑,尤其是「水師10萬到日本」的說法。

<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shi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www.top123.biz/toplist/worl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世界</a></a>上最早的航海家,鄭和

牛首山鄭和墓

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瞭解。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世。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拜裡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裡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馬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馬六甲、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據記載,鄭和的船隊曾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的麻林地、慢八撒以及拉穆等地。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詔出使西洋。同年冬,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太監鄭和、王景弘、候顯等統率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寶舟四十八號出使西洋[31]。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地,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僧人慧信,途經泉州,到佔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剌(孟加拉國國國國國國),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因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開始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並於此地設衣冠塚[34],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550人。

督修南京皇宮寺廟殿宇

· 永樂十年,鄭和任南京監工官,奉帝命重建南京大報恩寺。

· 朱瞻基繼承帝位,有意將國都從北京遷回南京,於1425年敕令南京守備太監鄭和修理南京宮殿。宣德元年(1426年),南京守備太監鄭和等上奏,「天地壇,大祀門並門廊、齋宮、山川壇殿廊、廚房庫,已經朽壞,請加修理」。帝諭:「祀神國之大事,真寺宇皆當完固,況山川壇郊壇尤重。令其南京工部發匠修理。大祀諸殿,當用香楠等大材,請取四川湖廣採者用之」。

· 宣德三年(1428年),帝敕鄭和等,命南京大報恩寺務「俱限今年八月以裡,都要完成,遲誤了時,那監工的都不饒」。南京大保恩寺有金剛殿、左右碑亭、天王殿、佛殿、觀音殿、法堂、祖師堂、伽蘭殿、藏經殿、輪藏殿、禪堂、三藏殿和九層阿育王塔等建築。建成後帝敕太監尚義、鄭和、王景弘、唐觀、羅智等:「南京大報恩寺完成了,啟建告成大齋七晝夜,燃點長明燈。」

評價

鄭和自身角色認定,有世界史學者認為,是結合了帝國擴張、貿易促進及知識拓展,如其死前一年1432年所立的石碑題文,除了有擴張宣稱「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亦有對商人和地理學家的敬重語:「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國,固遠矣,而程途可計。」

因為鄭和的所有背景(有戰功的波斯裔的三寶太監)和主導明朝政治的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因此鄭和首度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是由於朝廷內和儒家價值對立的派系成功合作的成果,這些派系包括:

1. 商人遊說團體,希望明朝海軍力量為印度洋中國人經商提供支撐;

2. 支持帝國主義遊說團體,希望恢復元朝的帝國侵略擴張,這和儒家以德服人的價值對立;

3. 佛教遊說團體,希望政府經費投入其他計畫,而非落入反宗教或士大夫。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功跡包括推翻斯里蘭卡王朝及蘇門答臘君主、懲治了海盜並扶植馬六甲,由一個小漁村將其變成一強大國際貨品轉運站。

中國人類hot榜單

中國人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