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的“計程車”之謎

當前位置:首頁 > 未解之謎 發佈時間:2014-07-14編輯:小TOP仔來源:www.top123.biz閱讀數: 手機閱讀

中國最古老的「計程車」之謎
西元124年,漢安帝為了宣揚國威,去泰山進行「封禪」大典,在浩浩蕩蕩的隨行車輛中,有一輛雙層的雙輪馬車,車的上層中間有一面大鼓,鼓旁有兩個木頭人,這兩個木頭人手握鼓棒,擺出揮棒欲擊的架勢,下層中間掛一口銅鐘,鐘兩旁也站著手握鐘錘的兩個木人。車子每行進1裡路,上層的木人就自動擊鼓一次;車子行完10裡,下層的木人就自動敲鐘一次,這輛車叫記裡鼓車,皇帝的侍從就用它來計算車行走的路程,這是人們針對文獻記載想像出來的漢代計程車形象,它也是中國最早的計程車,其功能約與當今汽車里程表相當。在技術上要求這麼高的機械車輛難道在漢代就能出現嗎?專家們經過潛心研究,給這個謎以明確的答覆,那就是漢代確實巳經發明了計程車,而且我國古代的計程車還不止這一種形式。

首先專家們從漢代製車技術上論證了漢代製造計程車的可能性。中國古代製車製程比較複雜,被稱為「一器而群工緻巧」,說明造車業內部分工非常細密。有專家通過對秦俑坑出土的木車統計,發現秦代車子的同類零部件是標準化的通用件,像轂、牙、輻、衡及其銅構件等,各自的幾何形狀、尺碼、表面質量和機械效能,必定一樣,因而可以做到互相取代。而且車子的輿、輪、衡等部分均可成為一些組合的單元。這表明秦代在製作車輛時有專業化的分工和組合。秦始皇陵封土西側出土的銅車馬作為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第一代君主的陪葬物,可以代表當時制車製程的頂峰。已經修復的秦陵銅車,車輪仍可轉動自如。長沙漢墓出土的車輻,近轂者,像人臂膀上的肌肉一樣均勻;近牙者,像人膝下膠骨一樣圓滑,可以想見漢代製車製程的精湛。1954年山西永濟薛家崖還出土了三件漢代的銅製軸承,原報導說它與現代汽車輪上的滾動珠架一樣,是一種銅製的環行槽,內分四格或八格,格中有生鐵粒的殘餘,即以鐵粒為滾珠,這應是我國最早的滾珠軸承。最高車速和最大載重量是體現車輛效能的兩項主要指標。秦漢時期所造車輛,「空車日行70裡,重車日行50裡。一車載25斛。」這些高超的製車製程,為漢代計程車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計程車本身要求的技術來看,齒輪是很關鍵的一環。因為要使車輛能夠自動計醜程,牽扯到齒輪的傳動作用,漢代墓葬中曾出土了這種記裡鼓車所用的木齒輪,說明當時的造車匠人,已經懂得運用一系列的齒輪,非常精確地將一個軸的迴轉運動,傳送到另一個軸之上,使其也發生迴轉運動,而同速運轉,同時還可變快或變慢,以及改變迴轉的方向。漢代的記裡鼓車是否已經運用了金屬質的傳動齒輪,目前來看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幾十年來,考古界儘管在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地發現過許多金屬齒輪狀物,有鐵質的,也有銅質的,有斜齒、人字齒,也有正齒,有的年代可推到戰國,但它們是否用於車輛傳動,尚有疑問。有專家認為,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實際上是用於制動的棘輪。可以明確肯定用於車輛傳動的金屬齒輪還一例都沒有發現。

古代記裡鼓車還有一種是肀層的,車中間放一面大鼓,兩個木偶(一個在鼓前,一個在鼓後)相對擊鼓。車走過一里路程,兩個木偶同時自動擊鼓一次,只要注意木偶擊鼓的次數,就可知道馬車巳經走過的里程。這種記裡鼓車是何時發明的?目前還是一個謎。晉安帝時(397—418)劉裕曾得到這種車。到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內侍盧道隆設計製造了記裡鼓車,並且詳細敘述了記単鼓車的構造、原理和尺寸:「此車足輪各徑六尺,圍一丈八尺,足輪轉一週,地上行走的路程是三步。古代常法六尺為一步,三百步為一里……此車共有八個齒輪,合二百八十五個齒。遞相鉤鎖,犬牙相制,週而復始。」如此就可知道車行的単.程。有專家認為盧道隆提出的記単.鼓車的造法,在構造上如按各輪的齒數計算雖然都是合理的,但就所記各齒輪的周節(即輪齒間相距的尺寸),則多有不合,很難使齒輪相互銜接而繼續轉動,不知道錯誤在哪醜?中國歷史博物館王振鐸先生曾根據盧道隆的記述仿製了記裡鼓車,是否有傳動上的問題,只有親身試坐才能知道。

記裡鼓車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機械史上的一大發明,雖然史書對它的構造和原理多有記錄,但記単鼓車真實的樣子如何,又是如何通過精確的機械原理來使用的,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未解之謎hot榜單

未解之謎精選